第(1/3)页 韩信听闻赵凌要他代师授课,面露难色,连忙推辞:“臣授课?陛下,臣于道家学说尚在研习之中,自身尚且一知半解,岂敢妄为人师?” 赵凌目光如炬,直视韩信:“不会便学!如今尚学宫中修习道家的多是未及冠的少年,河上公临行前已将毕生所学典籍与注释尽数留予你。那些注解字字珠玑,条分缕析,以你之才,岂会看不懂?” 他语气稍缓,带着几分称赞之意:“河上公曾言,你是他平生所见悟性最高的弟子。此番代师授课,既是磨砺,也是传承。” 确实,天才之所以为天才,在于其触类旁通的能力。 韩信不仅兵法造诣举世无双,研习道家典籍不过一年,便已深得其中三昧,连河上公这等世外高人也对他青眼有加。 “臣……遵旨。”韩信不敢再推辞,只得领命,却又忍不住问道,“只是不知河上公此番远赴巴蜀,所为何事?” 赵凌负手望向远方,语气缥缈,笑道:“先生乃世外高人,如闲云野鹤,去往巴蜀自有其深意。太尉又何必追问?” 韩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是臣多言了。” 赵凌转过身,意味深长地打量着韩信:“朕观太尉近来在朝堂上愈发沉默,莫非是深受道家影响,欲效庄子逍遥世外?” 韩信闻言微微一怔,随即展颜笑道:“陛下多虑了。臣虽觉道家思想玄妙精深,却从未想过远离朝堂。臣这一生所求,始终是为大秦建功立业,名垂青史。” 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况且道家的‘无为而治’,陛下不是正在践行吗?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提高将士待遇……这些举措,皆暗合道家精髓。朝政既已步入正轨,臣又何必多言?” 韩信与盖邱一样,都认为赵凌当前的治国方略已深得“无为而治”的真谛。 “现在你可明白,朕为何要你来尚学宫修习?”赵凌意味深长地问。 韩信坦然笑道:“陛下深谋远虑。臣年少得志,身居高位,难免心浮气躁,急功近利。” “这半年来,臣在尚学宫中与诸位高人论道,聆听百家学说,确实让臣的心境沉静了许多。” 他神色诚恳,毫不避讳曾经的野心:“臣不敢欺瞒陛下,初随陛下入咸阳时,臣仍心存裂土封王之念,一心想着衣锦还乡。那时对陛下的诸多决策,心中还存有疑虑。” 第(1/3)页